点击数:68 更新时间:2024-10-28
【编者按】南京艺术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打造“爱我中华”文化品牌,各二级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开展“中华”系列活动,以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为桥梁,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国精神、推动文化自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南艺人文与博物馆学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讲话精神,围绕“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这一重要论断,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谱写民族团结新篇章,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合,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学院现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史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物保护与修复,软科中国大学专业层次A+、专业排名全国第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层次A、排名全国第三艺术教育等四个专业,拥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联合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硕士,先后获批“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承担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人力和资源社会保障部委托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和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的“中华古籍保护名师讲堂”两个项目。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2项,一般项目5项。
学思践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人文与博物馆学院一直将民族工作作为党建重要内容长抓不懈。党总支多次召开会议,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建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条实施路径:一是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党支部履行党建责任的重要内容;二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结合。人文与博物馆学院的专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联,要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创作出更多体现各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作品;三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育人效应,在知识传授、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机结合,促进各族学生在理念、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
有的放矢: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人文与博物馆学院深刻认识到做好民族团结工作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从已有的学科专业出发,以学校获批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为基础,利用专业优势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人文与博物馆学院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的讲话精神,代表南京艺术学院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江苏对口支援克州前方指挥部在阿图什市建立了“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江苏援疆克州非遗人才工作站”,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文创设计、非遗研究等相关内容。
工作站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克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乡村振兴带头人研修班"、"克州有礼"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联合打造彰显“世界的帕米尔,永远的玛纳斯”克州文旅品牌形象,推动柯尔克孜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陶器,一把破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钥匙。从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陶器的产生和发展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创新性。
在人文与博物馆学院主办的“汲古润今——2024届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毕业展览”上,一件件修复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文物保护与修复,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贞守护。
瞿昙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朝时期藏传佛教寺院,其内有大量精美壁画。人文与博物馆学院以“瞿昙寺壁画技术复制及创作”申报成功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并在美术馆举办了《瞿昙之光——青海瞿昙寺壁画技术复制及创作展》,展览的作品选取瞿昙寺宝光殿、三世殿和回廊的壁画内容,约50余幅,近300平方米,基本再现了瞿昙寺壁画的艺术风貌。此次展览既具有中国艺术史、图像学、风格学与社会学等学科层面的学术意义,又具有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实践意义。
铜镜,古代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也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人文与博物馆学院“中国研究生 文化中国行”研学团走进鄂尔多斯进行研,了解当地青铜器的整体发展脉络,对当地铜镜的特点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相关报告。此行让师生充分感受到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认识到民族文化与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共赴未来:高质量的学院发展离不开坚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进生活。先后组织多场少数民族师生座谈会、“青年携手齐奋进 共谱团结新篇章”民族文化讲坛等系列活动,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旦增钦泽,一位来自昌都的非遗专业新生,他谈到来到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学习的感受时说:各方面都非常适应,和老师同学们相处融洽,有许多好吃的。唯一不适应的可能是海拔降低,有点“晕氧”。说话间他总是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正是由于人文与博物馆学院长期以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努力与行动,才使得各民族学生快速融入而没有陌生感,团结向上而没有孤独感,共同进步而没有差别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文与博物馆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学院各项事业更高更快的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各民族青年人才,在守护中华文脉中彰显文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