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81 更新时间:2024-07-19
近年来,随着南京艺术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开展,校党委整合全校资源,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品牌,各二级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南艺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与艺术实践相融合,带领师生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其中2020级音乐传播专业学生李鹏宇导演的音乐民族志电影《司岗里:佤山回响》就是在艺术研究领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跨学科探索,影片获得南艺2024年度“毕业展演优秀奖”,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入选第三届CMEFF华语音乐影像志暨国际音乐影像志双年展、第四届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作品展、广州图书馆“2023WE纪录”影展并永久收藏、第二十届“半夏的纪念”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主展映单元、第六届大别山大学生微电影节最佳音效奖。
实践团在民族团结盟誓塔
《司岗里:佤山回响》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拍摄,历时2年,李鹏宇作为导演,带领民族团结实践团——“‘木鼓回归’ 云南佤族音乐影像志实践团”自南京出发,辗转来到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田野调查。在初次调查与拍摄过后,导演李鹏宇不断返回拍摄地进行回访与调查,完善影片内容与呈现方式,力图将边疆民族地区佤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文化与流行音乐社会文化相融合的实景通过音乐影像志的手段展示出来。
影片导演与佤族音乐非遗传承人
实践团在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
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剧组同当地政府、当地百姓建立了深厚友谊,还获得了来自云南大学、普洱学院、勐卡镇人民政府、勐卡镇马散村党支部的无偿援助。实践团在普洱市思茅区同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等进行了座谈,就佤族乃至云南边疆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及生存现状展开讨论,对佤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的可能性深入交换意见。调查研究也鞭策着团队发扬田野精神,发挥专业和学院特长,扎根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以流行音乐影像志的方式来记录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当地各个部落村庄如“阿佤来村”“班哲村”等地制作留存珍贵的音乐影像志资料。
实践团采访司岗里乐队和濮曼乐队
实践团队不仅有序地完成了音乐民族志纪录片的摄制,也着重对佤族文化史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除了抢救和保护佤族人民在当下的优秀音乐文化外,也探讨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将佤族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融合创新,持续焕发原生的音乐力量。
实践团采访佤族乐器传承人
同时,实践团队也为少数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司岗里:佤山回响》的制作采用了跨学科的方法尝试,切实从艺术专业层面上探索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路——多领域、跨学科的视角互补,为田野实践及影像民族志的摄制工作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持,扩展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广度和理论高度,利用音乐人类学的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传播与交流等各项任务,推进非遗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导演采访西盟县马散村的小朋友
田野调查促进了南京艺术学院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联合调研,多学科知识交叉互补,拓宽了音乐人类学的研究视野。云南大学蒋艳蓉表示:“音乐学音本体或者形式论研究让团队对佤族音乐有新的‘概念’,让团队结合自身的知识图式理解佤族传统音乐的创作逻辑以及乐器的演奏技巧。人类学的实质论研究从文化整体性出发,关注音乐发生的场域、音乐人的生活世界,最终带领团队用民族志的方法将二者的结合呈现出来。”《司岗里:佤山回响》所探究的跨学科交流融合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不同的专业代表了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使该项目呈现多元化的特征。
影片主人公与西盟县阿佤来村的村民们交流
影片制作过程中,团队非常注重实践活动的宣传和持续发展,与当地各级政府、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座谈会中,导演同各高校负责人对接,以佤族音乐为示范,以电影创作为基础,深入讨论研究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保护问题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高校的实践融合,为传统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文化的结合提出具体思路。
马散村的村民们展示佤族音乐
影片获得了中国影视人类学界、中国音乐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影片展现了佤族流行音乐融合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在时代变迁中,佤族群体如何将原始的祭祀和教育使用的民间音乐歌唱,逐步转换或改写为流行音乐文化,从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化记忆。影片不仅仅记录了音乐和文化,更通过探讨音乐媒介的使用和变迁,展示了民族文化传承和变迁的复杂过程。影片还讲述了音乐媒介是如何将佤族集体记忆和历史传承给下一代的相关问题,即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相融合方式,实现佤族音乐文化的代际传播。
《司岗里:佤山回响》荣获第三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当代音乐生活奖”
李鹏宇作为嘉宾受邀参加由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CMEFF展映活动,并被授予“当代音乐生活奖”。在展映活动中,李鹏宇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并就影片的拍摄、影视人类学理论的实际运用以及影片的传播性等学术问题同在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李鹏宇认为,做民族志电影,不仅仅为了制作一部影片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像制作过程本身,影片作为人类学的时间过程,也将点燃每一个主体,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影片受到了参加活动专家学者们的肯定和好评。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是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象征,开展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是保护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司岗里:佤山回响》的故事将继续下去,南艺人对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也将持续关注,将从音乐文化融合研究领域继续出发,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通过推动各民族音乐文化间相互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贡献专业力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
《司岗里:佤山回响》海报
导演:李鹏宇
类型:音乐/纪录
语言:云南方言、普通话
首映:第三届华语音乐影像志展
片长:44分钟
影片介绍:《司岗里:佤山回响》讲述了云南西盟人“司岗里乐队”队长老由(汤仲尉)将佤族民间音乐改编为流行音乐的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他对于音乐文化变迁的思考。影片探讨了从传统音乐元素中获取灵感,将其转化为具有民族内涵的流行音乐的创作过程。导演立足于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是流行音乐创作源泉这一根本,运用参与观察、质性访谈等方法,与拍摄对象之间建立深厚友谊,在交流互动中彼此携手,共同推动少数民族音乐发展。
导演介绍:
李鹏宇,中共党员,河南开封人,南京艺术学院现代音乐与科技学院音乐学(音乐传播)专业2024届“本科优秀毕业生”。在校期间,曾多次获得校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获“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所制作的民族志影片收藏于中国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州市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中心,签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文环球节目中心(CGTN)Documentary频道。本科毕业设计《司岗里:佤山回响》被评为南京艺术学院2024年度“毕业展演优秀奖”。